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5月01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一起泥鳅繁殖时异常死亡的诊治

一起泥鳅繁殖时异常死亡的诊治

更新时间:2022-10-18 10:06:13       来源/作者:海洋与渔业杂志



      2022年4月22日早上,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临桂镇水口村一泥鳅养殖户向笔者反映,他所养殖的鳅鱼陆续出现死亡,并带来两尾已死亡的泥鳅和一尾即将死亡的泥鳅,要求协助化验。笔者按照常规的检验方法,对病鱼样本进行了目检和镜检(见表1)。

640.png


      处理建议:由于目检和镜检均没发现可疑的致病因子,极有可能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性鱼病,建议按标准剂量使用杀菌消毒药物全池泼洒。初步处理后,病情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在询问了有关情况后,笔者决定到该养殖现场实地调查。


一、现场调查结果


      1. 池塘概况。该池塘水面约500m²,水深35~40cm,四周用红砖砌成,墙壁用水泥作了粉刷。池塘由水田改造而成,原本养殖四大家鱼。


      2. 池塘坏境。该池塘远离居民区,养殖用水为天然水,必要时靠抽取地下井水维持,没有流动的水源。


      3. 放养密度。在约500m²的水体内,该养户总共从市场上收购了近30kg大小不一的鳅鱼投放到其中,加之水体又较浅,池水显得混浊。


      4. 养殖情况。鳅鱼死亡前一天下过一夜的大雨,进水口没有被阻断,大量雨水漫进池塘,由于出水管太小并且管口又有绢网封住,雨水一时无法排出,造成池塘水位猛涨。


      笔者发现两个关键点,一是所死的鳅鱼全部为雌性,且全部怀卵;二是用来繁殖的雌鱼全部都是前20天左右,从市场上的鱼贩子手中零零散散买来的,买回来没有经过挑选,也没经过特殊的护理就直接下池塘。


      笔者认为,通过非正规渠道买来的鳅鱼很可能受过了严重的刺激和损伤,特别是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损伤严重,导致难产死亡现象的出现。

二、诊断


      根据现场调查和上次检查结果,排除了缺氧的可能(因为如果是缺氧的话,雄性鳅鱼也会死亡,而且死亡将是大批量、短时性的),初步诊断为鳅鱼繁殖中因缺乏水流导致的难产死亡。

三、处理方法


      1. 增加池水深度。受场地的限制,无法进行分池,将池水深度增加到65~70cm,以加大水体空间。


      2. 在池塘中增加一台潜水泵,利用潜水泵喷射出的水流,在池塘中营造成一个流水的环境,让鳅鱼能够在池塘中得到流水刺激,满足所需。


      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第二天,死鱼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第三天没有出现死鱼,基本恢复正常。

四、分析与讨论


      鱼类下丘脑-脑垂体-性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直接影响着鱼类的繁殖。环境因素对鱼类繁殖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营养;二是温度;三是光照;四是水流。在这四个方面中,水流和温度尤为重要。流水除提高水中的溶氧外,还对亲鱼有刺激作用。鱼类的侧线器官接受流水的刺激,通过中枢神经使下丘脑LRH(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大量合成和释放,再触发脑垂体分泌GTH(促性腺激素),随后诱导发情产卵。


      此事件当中,由于受伤的雌鱼受到池塘水位猛涨的刺激,在大雨过后,水位恢复正常。后期由于缺乏水流,不能很好地刺激雌鱼,加之这些雌鱼在捕获过程中已经严重损伤,因此不能分泌足够的激素,使得卵子的成熟和激素的分泌不能同步,导致鱼卵在腹中过熟排不出而引起死亡。


      以上事件说明,死鱼并不一定是由病源微生物引起,还有一些非生物因素。诊断疾病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