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虾类致病菌出现,致虾死亡率高达70%!特别是....
更新时间:2021-08-17 09:50:24 来源/作者:一号水产
舒伯特气单胞菌(A.schubertii)细菌长期以来被称为白色斑点细菌,由于该疾病鲜少在鱼类中出现,更加没有在虾类中出现,因此该致病菌常常会被养殖户所忽视。
一、舒伯特气单胞菌以前没有在虾类中发现。
(Chen et al., 2102)的研究显示,在2012年,A.schubertii出现在中国中山市的一种患病的鲶鱼上出现,与前几年相比,该细菌的致死亡率很高。
根据相关报道,也显示:
2013年,在广东省佛山市的一家养殖池塘内发现,养殖的生鱼出现大量的死亡,经16SrDNA测序鉴定为舒伯特气单胞菌,该致病菌感染的生鱼有明显的特点,生鱼的肝和肾上面有大量“白点”。
2018年,在广东珠三角地区的一家养殖池塘中发现,养殖的黑鱼出现突然性的死亡,患病的黑鱼出现行动迟缓、食欲不振等特点,尤其是解剖内脏时发现白色斑点。
在越南,这种疾病出现在茶荣省的养鱼户中,在2017年以前,它还没有出现在养殖的虾类。对于受感染的鱼类来说,会有一些相同的外部症状,比如:皮肤上的色素缺乏,在鱼肉身上形成白色条纹,腹部肿胀,腹部下腔出血和肛门充血。像肝脏、肾脏这样的器官有巨大的、柔软的肿胀,并在肝脏、肾脏上有直径0.1-0.2毫米的白色斑点。
二、首次在虾类当中发现舒伯特气单胞菌
2016年,从东南亚5个被报道感染急性肝胰坏死病(VPAHPND)的养殖场,收集的31株细菌的诊断显示,其中9株分离物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是引起急性肝胰坏死病的主要诱因;22株分离菌的分子分析结果表明,其中21株为弧菌属,包括创伤弧菌、霍乱弧菌、欧文斯氏弧菌和溶藻弧菌;最后1株分离菌,根据16S rRNA与对照菌株ATCC 43700 (X60416)的99.43%核苷酸同源性,初步鉴定为舒伯特气单胞菌(schubertii)。
在虾肝脏中发现舒伯特气单胞菌
弧菌引起的虾类疾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研究,而对非弧菌种类的致病潜力却相对被忽视了。由于在养虾当中对schubertii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基于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攻毒试验、组织病理学和原位杂交(ISH)等多种方法进行物种鉴定及其对虾的致病性。
通过组织病理学,我们在虾肝脏切片上发现大量的白色斑点
从16S rRNA (1346 bp)、gyrB (568 bp)和rpoB (550 bp)中提取的MLSA为2464 bp,证实该致病菌为schubertii。采用连续三次10倍连续稀释(2×104至2×106 CFU/mL)的激发法发现,schubertii对虾具有致病性,累积死亡率跟致病菌浓度有明显关联。
发病虾的主要特征
最终,该研究结果表明:舒伯特气单胞菌有以下病理特征:虾的全身呈红色,病理组织损伤明显。采用原位杂交技术ISH的方法,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探针,确认了:舒伯特气单胞菌在受感染虾的肝脏中的存在,累积死亡率取决于致病菌的浓度,在45%-70%之间。
三、研究总结
总之,本研究报道了一种新的非弧菌的致病菌,是一种从被急性肝胰坏死病感染的养殖场中分离的舒伯特气单胞菌(schubertii)。在研究中该致病菌可以导致虾出现高达70%的死亡率。由于舒伯特气单胞菌对虾类养殖来说相对较新,并有可能对低盐度的虾养殖区构成潜在风险,因此,对该病原体的监测、预防不应被忽视。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