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11月04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技术应用  >>  马友鱼池塘养殖管理技术

马友鱼池塘养殖管理技术

更新时间:2025-11-04 11:33:07       来源/作者:海洋与渔业杂志


马友鱼学名四指马鲅(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因其肉质细嫩鲜美,在广东、福建、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地广受欢迎,也是东南亚名贵养殖鱼类之一。马友鱼因其盐度适应范围广、产卵周期长、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可全程摄食人工配合饵料、经济价值高等特性,已被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作为重点推广的海水养殖鱼类,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十大特色水产种质资源,也是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2021年、2022年渔业主导品种之一。

马友鱼对养殖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能够在海水、咸淡水等多种水体中生存和生长,这也为多样化的养殖模式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大规模推广养殖。文章重点介绍了马友鱼池塘养殖技术,并附以两个成功养殖的案例,旨在更好地大规模推广马友鱼养殖。

一、马友鱼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马友鱼属中等大小的海鱼,体延长而侧扁,呈纺锤形,体长一般在30~50厘米,体重在800~1300克,最大的可长到2米左右。头部较小,吻部短钝,眼睛中等大小且位置靠前,口部较大,有细小绒毛状牙齿。身体覆盖细小栉鳞,鳃盖骨小,鳃丝面积小且疏离。有两个间隔较大的背鳍,一个较大胸鳍,胸鳍前侧有四条细长游离鳍条,尾鳍分叉深呈“V”字型。背部灰褐色,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灰黑色镶深黑色边缘,腹部和腹鳍乳白色。

2.生态分布及习性

马友鱼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及印度洋,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偏爱栖息在海洋沿岸区域或江河入海口。是广盐性鱼类,可在海水中,也可在淡盐水、淡水中生存。幼鱼以浮游动物、虾和糠虾为食,成鱼主要摄食鱼类。具有季节性洄游特性,成年鱼通常生活在海岸附近浅水域,冬季逆河流而上进入淡水。

3.营养价值

除了味道鲜美,马友鱼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并且其蛋白质属于优质蛋白,容易被人体吸收,有助于人体组织的构建和修复,比如可以维持肌肉量、修复身体受损组织等,可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防治贫血、骨质疏松等疾病。

另外,马友鱼的肉质结构特殊,鱼肉宛如“千层糕”,这种结构使得鱼刺相对较少,特别适合老年人和小孩子食用。

二、马友鱼池塘养殖

1.场地条件及建池原则

(1)场地条件

在营建池塘时,应选择海区水质良好且稳定的场地,远离工农业及生活废水污染,确保水质达到国家渔业一类标准。海区水温在冬季低温期相对稳定。由于大海的容量大,海区水温在冬季低温期相对稳定,不易骤升骤降,而陆地池塘情况则严峻得多。例如,在寒流袭来时,海区水温可能保持稳定或仅轻微下降,而在陆地池塘中,水温可能急剧下降34℃,对养殖不利。因此,选择当地冬季水温在15℃以上的区域,并确保池塘尽可能深些(2~3米或更深)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海区还需具备抵御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的能力,避免大风大浪和大量淡水流入,同时要保证交通、通讯和供电的便捷性。此外,在陆地上建池时,应确保海堤坚固,能抵御台风和暴雨的袭击。底质宜选择泥砂质,若为泥底质,也可通过改良以适应马友鱼的养殖。

(2)建池的一般原则

池塘面积不宜过大或过小,以3~5亩为宜,水深需达到2米以上,以降低水温骤升骤降的风险。池塘应设有独立的进、排水口,确保从上方进水、下方排水。池底需平整并设有适当的倾斜度。

2.清塘与肥水管理

清池及肥水工作需在放苗前1~2个月着手进行。首先,将池塘晒干并暴露在阳光下暴晒1~2周,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和野杂鱼。随后,注入约0.5米深的水,利用漂白粉溶液(浓度0.002%~0.003%)或石灰(浓度0.05%)进行消毒。漂白粉的消毒效果在1~2天即可消失,而石灰则需1~2周。

在消毒完成后,通过筛绢网(60~80目)过滤注入新水至1.4~1.5米深。此时,每亩池塘可施入40~50公斤鸡粪等有机肥,或2~3公斤尿素及3~3.5公斤磷酸铵,以促进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施肥后1~2周,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使池水呈现微绿色。

3.鱼苗选择与放养

(1)应挑选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鱼苗

放养密度方面,需要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以及养殖模式来综合考虑。因马友鱼苗应激性强,装袋运输过程易造成应激死亡,所以要尽量选择经过选育后应激性弱的品系,宜采用水车运输,并控制好密度。

(2)苗种的中间培育

全长1.2~1.5cm的人工苗种,最好在网箱中培育至3~5cm大规格后再放入池塘养殖。网箱应挂在池塘中的竹子或木桩上,投喂量开始时为鱼总体重的8%~10%,分3~4次投喂,后逐渐减少至4%~6%,每天投喂两次。

4.养成日常管理

经过20~30天中间培育的苗种,长至3~5cm时即可放入池塘养殖。放养前需小心地将网箱一侧放低,再拉起网底,让鱼苗游入池塘。

养殖过程中,投饵量根据鱼体重量等决定,为监测马友鱼总量,应每月捕取一些马友鱼进行体长和体重测量,测量后放回原池塘。

(1)水质调控

在饲养过程中,控制水质环境稳定,减少应激死亡,提升养殖成活率。注重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和良好的水质状况,水色微黄绿或黄褐色,溶解氧5mg/L以上。每12天利用潮汐更换15%~20%的池水,换水时需用筛网拦住浮游动物和有害生物的卵和幼体。在天气闷热或水质不佳时,需用水车增氧。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特别是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确保水质稳定。定期使用芽孢杆菌、EM菌等有益菌分解有机质,维持pH弱碱性。也可同时混养少量(300尾/亩)黄鳍鲷、褐蓝子鱼等,作为功能性鱼类,帮助清理池边的青苔和水中的有机废物,维护养殖环境生态平衡。

(2)定量投喂

选择优质的饲料,保证营养均衡(夏季水温较高时应适当控料或停料),并根据马友鱼的生长阶段、水温、水质等因素,科学确定投喂量和投喂频率,以满足马友鱼的生长需求。尤其是投苗后2~3天,要科学投喂新鲜足量的生物饵料和开口饲料,以提高种苗成活率。驯化完成后,按三定原则投喂营养丰富的饲料。最好用自动投料机投喂,撒料比较均匀,避免抢食而造成个体大小差异。此外,还需要注意观察鱼类的摄食情况及活动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3)日常巡查

每日需对池塘进行仔细巡查,检查鱼类的生长状况及有无异常行为。同时,测定并记录天气、水温、盐度及溶解氧含量等天气变化和水质状况,在台风、暴雨季节需特别关注水质变化,及时发现并采取应对措施。

(4)疾病防治

高温季节,马友鱼易感染寄生虫病致烂鳃、细菌性疾病如肠胃炎等和病毒性疾病如虹彩病毒病等,也会因机械操作而致烂身。因此,在疾病防治方面,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对池塘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并注意观察鱼类的健康状况,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加强鱼病监测,一旦发现疾病迹象,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5)生态养殖

马友鱼整个养殖过程倡导绿色生态养殖。一是建立尾水处理池,用养殖尾水培育轮虫、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可回塘投喂给马友鱼苗,循环利用。二是养殖过程中减少用药,采用益生菌进行水质调控,减少病害发生。

5.收获与销售

经过6~7个月的精心养殖,马友鱼普遍已达到250~350g的商品规格(150g以上均可收购,行情较好时生长规格达250g的马友鱼收购价约30元/斤;生长规格达800g的,价格可达到75元/斤,鱼的规格越大,价格也越高),亩产一般可达到3000斤左右(养殖成本大约是15元/斤),可分批拉网捕捞出售。捕捞前,要适当降低水位,出售前一天停止投饵,捕大留小,降低密度。拉网应在天气良好的早晨进行,切忌天气炎热时操作。

三、成功案例

1.70多岁的南坡村养殖户谢进宝养殖马友鱼2年。2024年,他在3亩多的池塘放养马友鱼6个多月,最终收获超过6000斤,亩产约2000斤,平均规格约350g,每斤收购均价在30元以上。扣除成本,亩利润30000多元,总利润约100000元。

2.2024年黄车玉将原本养殖黄鳍鲷及褐蓝子鱼的15亩池塘全部用于养殖马友鱼。他运用生态养殖的理念,注重每个细节,大大提高了种苗阶段成活率(约70%),加上管护到位,亩产近3000斤,分批次收成(鱼的规格不同,价格也有差异,鱼越大,价格越高)。马友鱼养殖成本大约是15元/斤,按照不同的规格,塘头的收购价可以从26元涨到33元不等,每亩地能够赚到三四万元。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