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加州鲈肝脏病变发生的原因及防控要点
更新时间:2025-10-31 09:51:06 来源/作者:华中渔业研究社
今年大部分加州鲈养殖接近尾声,纵观整个养殖过程,肝胆类疾病是发病最多,且危害最大的疾病,今年高温时期黄肝、白肝、花白肝频繁出现,导致加州鲈摄食减少、不吃食,甚至是死亡的情况。

一、脂肪肝发生的特点
加州鲈天生的糖类代谢存在缺陷,其体内葡萄糖激酶等关键酶的活性较低,导致加州鲈对饲料中糖类的利用受到限制。这种缺陷导致糖类在进入体内后不能被及时有效地转化为能量或者其他有用的物质,容易在体内堆积。由于糖类代谢的缺陷,当摄入一定量的糖类后,多余的糖类会通过一些迂回的代谢途径参与脂肪的合成。同时,糖类代谢障碍还可能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等,进一步扰乱体内的代谢平衡,使得脂肪的合成增加而分解减少,从而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的积累。

二、症状表现
症状较轻的病鱼,没有明显的特征,如果水质比较好的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肝脏初期出现肿大,颜色开始变浅,呈现花肝,最后甚至变成白肝或黄肝。

三、引发脂肪肝原因
1、高蛋白饲料:追求快速生长的养殖目标下,大家往往投喂高能高蛋白饲料。过量的蛋白质和能量在鱼体内不能被及时代谢,多余的部分会转化为脂肪在肝脏中积累。当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长期高于加州鲈的实际需求时,肝脏中的脂肪合成酶活性会增强,促使更多的脂肪合成并储存于肝脏。
2、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过多: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是导致营养性“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州鲈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当饲料中的脂肪含量超过其消化能力时,未被消化的脂肪会在肝脏中堆积。同时,饲料中糖类含量过高时,过多的糖类也会转化为脂肪在肝脏储存。
3、维生素矿物质缺乏:胆碱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它在鱼类肝脏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脂肪代谢、防止脂肪积累和预防组织病变。在饲料中添加适当的胆碱,适宜添加量为6.58mg/kg,可以提高加州鲈肝脏中脂肪酸延长酶(elovl5)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基因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肝脏中脂肪的堆积。
4、饲料油脂氧化:饲料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油脂不可避免地发生氧化反应。饲料油脂的氧化会导致脂肪代谢障碍,使肝细胞脂肪增加、变性形成“脂肪肝”。
5、环境因素:水质恶化,池塘有机质多后期氨氮、亚硝酸盐超标等,包括藻类老化死亡,释放的藻毒素,还有池塘中含有的重金属物质等都会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伤。
6、药物因素:养殖过程中,有时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经常使用杀虫药和抗生素。长期或过量使用这些药物会对肝脏造成损害。某些抗生素会干扰肝脏细胞内的线粒体功能,影响能量代谢,使肝脏细胞对脂肪的转运和代谢能力下降。杀虫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抑制肝脏中的解毒酶,使肝脏更容易受到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害,从而增加肝脏病变的发生几率。
7、病原性因素:许多细菌和病毒感染可以引起肝脏疾病,如嗜水气单孢菌、鲁氏耶尔森氏菌、点状产气单胞菌、弹状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引起的肝脏病变。

四、防控指南
1、营养均衡,科学搭配:选择营养均衡、优质的鲈鱼专用配合饲料,定期适当添加中草药、保肝利胆、肝肠护卫、领航号等功能性添加剂,促进饲料消化、吸收和增强糖脂代谢能力从而保护肝脏健康。
2、合理控料,科学饲喂:在幼鱼阶段,每天投喂量占鱼体重的3%~5%,成鱼阶段每天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3%。尤其是当水温过高,随着水温的升高适当减少投喂次数或投喂量,早上投喂一顿或停饲;养殖水环境好的塘口可早晚各投喂一次,但晚上应少量投喂,防止夜间缺氧。
3、适当调水,改善环境: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对养殖水体进行调节。注重日常水质管理,控制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过度生长繁殖,及时杀虫除藻,注意观察水色变化。水色以黄褐色、黄绿色为宜,注意防治蓝藻。保持水体的pH、溶氧等水质指标稳定。将水体的pH控制在7.0~8.5之间,溶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
4、适宜密度,减少应激:在养殖过程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根据不同的养殖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切忌盲目追求产量,养殖过程中维持好池塘水质条件,减少养殖应激。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