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11月01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要闻视点  >>  广东省2025年11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广东省2025年11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更新时间:2025-10-30 11:43:52       来源/作者: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11.jpg

11月份广东省气温呈明显回落态势,总体较常年偏低0.5~1.2℃,预计平均气温12℃~20℃,其中珠三角及南部沿海15℃~20℃,粤北山区8℃~15℃。受中等偏强冷空气频繁补充影响,全省24小时降温可达4~7℃,粤北高海拔山区可能出现初霜,需防范作物霜冻风险。白天气温多维持在18~22℃,夜间骤降至8~12℃,昼夜温差普遍达8~12℃,养殖水体垂直温差加剧,底层水温回升缓慢,需加深水位至2m以上并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避免鱼虾低温应激。

台风季基本结束,但南海及西北太平洋11月仍可能有1~2个热带气旋生成,较常年略偏多,其中1个可能靠近珠江口海面并明显影响粤东沿海,重点关注11月上旬末至中旬初时段。受冷空气与热带气旋外围环流共同作用,粤西、珠三角西部将出现2次中到大雨过程(日雨量30~80mm),局地伴有6~9级阵风,低洼农田需防范渍涝、倒灌;粤北山区要警惕雨水叠加冷空气引发的山体滑坡。除台风降水外,11月全省平均雨量较常年偏多1~3成,广东西南部偏多3~6成。

根据全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点提供的最近病害信息和去年测报数据及资料,现对11月份主要监测品种的主要易发疾病、重点关注区域等作如下预测预报:

一、主要监测品种易发疾病

(一)淡水鱼类

重点关注草鱼、罗非鱼、鲈鱼、鲫鱼、乌鳢、鳜鱼和黄颡鱼等。细菌性疾病如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链球菌病、爱德华氏菌病、柱状黄干菌病等,寄生虫性疾病如指环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等往年频发,应注意提前做好防控措施。病毒性疾病如虹彩病毒病和弹状病毒病也需重点关注。

1.草鱼:易发生草鱼三大病(赤皮病、肠炎病、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草鱼出血病及指环虫病。全省草鱼养殖区域均有发病可能,特别注意中山、韶关、梅州等草鱼主养地市。

赤皮病发病鱼常离群独游,游动迟缓,失去正常的平衡控制,可见侧翻、打转或贴底摩擦,部分病鱼呈“弯弓”状。体表两侧、腹部及尾柄明显充血发红,鳞片松动脱落,鳍条基部出血糜烂呈“扫帚状”;鳃盖、下颌及眼眶周围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斑,严重时表皮溃破形成红色溃疡灶。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适宜在水温20℃~30℃ 范围内大量繁殖,尤以25℃~28℃时毒力最强;当水温持续维持在此区间,并伴随拉网、运输等机械损伤或寄生虫叮咬,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升高。

2.鳜、鳙、鲫、鲈(淡):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

细菌性肠炎病在塘口往往来得又凶又快,最早只是鱼群里的“小透明”——体色失去平时的银亮或金黄,像蒙了一层灰雾,贴着池壁缓游,人靠近也不惊不散;抢食时看似冲到投饵机前,却转头游走,只剩嘴角挂着半粒饲料,养殖户常把这种“假觅食”当成天气闷、溶氧低而忽略。可只要水温持续28℃以上,鱼体发黑发蓝,背鳍像刀一样竖着,肛门从细线小孔红肿成“火山口”,暗紫外翻,手指在腹壁轻轻一捋,先喷出带气泡的淡黄色黏液,接着黄、红、褐三色交替,黏液里混着未消化的饲料碎屑和脱落的肠黏膜碎片,腥臭刺鼻。

3.鮰:易发生鮰肠败血症。

病鱼典型的临床症状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头盖穿孔型”。感染初期,细菌感染鼻根的嗅觉囊,然后缓慢发展到脑组织而形成肉芽肿性炎症。而会导致病鱼行为异常,不规则游泳和倦怠啫睡。后期,脑组织炎症进一步发展造成头背颅侧部溃烂形成一深孔,从而裸露出整个脑组织成为典型的“头盖穿孔型”病症。另一种更常见的为“肠道败血型”,即肠道感染后发生急性败血症。该菌很容易穿过肠黏膜,使患鱼全身性水肿,腹腔中有炎性渗出物,脾肿大。病鱼可在嘴的周围,喉咙和鳍的基部发现皮肤瘀斑和出血。有时会突起多个直径2mm的出血性皮肤损伤,有时会发展成脱色性溃疡。贫血和眼球突出是常见的症状。

4.乌鳢:易发生易发生诺卡菌病、细菌性肠炎病、流行性溃疡综合征、车轮虫病和指环虫病。

诺卡菌患病早期,病鱼食欲下降、反应迟钝,体表出现点状出血点,发病初期在后肾或脊柱上可见结节;中后期体表溃烂出血,在整个内脏器官,鳃和肌肉中均可以见白色颗粒状结节。

5.黄颡鱼: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链球菌病、爱德华氏菌病、和小瓜虫等寄生虫病。

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淡水鱼类的体表和鳃上引起的一种寄生原虫病,以鱼体表形成小白点为其特征,故又称“白点病”。小瓜虫寄生在鱼的表皮和鳃组织中,对宿主的上皮不断刺激,使上皮细胞不断增生,形成肉眼可见的小白点,故小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严重时体表似有一层白色薄膜,鳞片脱落,鳍条裂开、腐烂。病鱼反应迟钝,漫游于水面,不时在其它物体上蹭擦,不久即成群死亡。鳃上有大量的寄生虫,鱼体黏液增多,鳃小片被破坏,鳃上皮增生或部分鳃贫血。虫体若侵入眼角膜,引起发炎、瞎眼。

(二)海水鱼类

石斑鱼、卵形鲳鲹、黄鳍鲷等海水鱼类11月份易发生病毒性神经坏死病、蛙属虹彩病毒病、和刺激隐核虫病。湛江、茂名、江门、珠海等深水网箱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同时,应特别注意新发疫病金鲳鱼弹状病毒对海水鱼养殖的危害。

(三)虾类

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刀额新对虾等易发生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烂鳃病等弧菌感染病,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虾肝肠胞虫病等真菌性疾病。罗氏沼虾易发生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固着类纤毛虫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虾肝肠胞虫病、罗氏沼虾传染性早熟病毒病。澳洲小淡水龙虾易发生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白斑综合征、虾肝肠胞虫病和弧菌病。

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病虾最典型表现为“红体”或“粉红体”,头胸甲、腹部甲壳下出现弥漫性粉红色或淡红色斑块,尤其腹部第3~6节两侧最为明显,部分个体体色先变浅(呈灰白色),后期随病情加重转为暗红。甲壳表面粗糙无光泽,部分区域出现不规则白斑(直径 1~3mm),白斑多分布于头胸甲前端、腹部背甲,按压无凹陷(区别于机械损伤);严重时甲壳下出现点状出血,剥开甲壳可见出血点呈暗红色,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

二、防控措施

广东省11月份,全省气温逐步回落但总体较常年偏高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

(一)加强检测和检疫力度。通过检测和检疫措施,从源头上选取优质苗种,杜绝苗种携带病毒进入到养殖环境中,保障苗种质量,增强苗种抗病害能力。养殖过程中,注意水产养殖动物的常规病害检测,时刻监控养殖动物的病害状况,及时发现病害征兆,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防止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二)加强日常生产管理。做好养殖池塘工具消毒工作,定期用氯制剂、碘制剂或生石灰等对池水消毒,及时调节水质或加注新水,保持优良水质环境。减少饵料的投喂,保持合理养殖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和改善养殖环境,加强巡塘,发现缺氧应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保持池塘溶氧充足。

(三)做好养殖生产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捕捞或转塘操作,减少鱼体受伤的机会,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四)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和加强水质管理每年的9月份广东省暴雨、台风等强对流天气仍较为频繁,暴雨、洪水中裹挟大量泥沙、有机质和其他杂物,养殖品种应激反应大,抵抗力下降,养殖水生动物易产生较大的应激反应,容易引发病害。因此,养殖户需提早采取预防措施,调节好水质,减少水体环境突变而带来的应激反应。

(五)做好无害化处理。及时打捞水体和底泥中的死鱼,以防病原滋生,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具体可参照《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SC/T 7015-2022)执行,切忌将死鱼随地乱扔,以免病原传播。同时要对打捞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害传染。

(六)及时报告疫情。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等异常现象,要及时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

(七)规范使用药物。一旦发病,要认真检查,仔细分析,就近送到有条件的实验室精准诊断,对症用药。用药时做到科学、规范使用药物,选择“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已批准使用的药物,禁止使用违禁药物,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八)适当补充营养。定期投喂多维和免疫增强剂等,可以增强养殖品种的体质,提高其抗病力。增强体质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通过增强体质,可以让养殖品种更好地抵抗病原体的侵袭。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养殖过程中,要注重预防措施,通过合理投喂、科学管理等方式,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一旦发病,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病害防治方法应根据养殖品种的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施,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请关注“中国水产”微信公众号,或登录“www.adds.org.cn(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的“常见疾病栏目”)”查询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了解相关疫病防控常识,收看相关专家讲堂。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