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养殖常见病害防控
更新时间:2025-10-23 10:35:28 来源/作者:华中渔业研究社
加州鲈原名大口黑鲈,原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密西西比河水系,是一种肉质鲜美、抗病力强、生长迅速、易起捕、适温较广的名贵肉食性鱼类。主养区域分布在广东、浙江、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占全国大口黑鲈养殖总产量的81.0%。大口黑鲈养殖主要以池塘精养为主,工厂化养殖次之。大口黑鲈主要疾病有蛙虹彩病毒病、鲈弹状病毒病、诺卡氏菌病、柱状黄杆菌病、细菌性肠炎病、肝胆综合症、水霉病等,其中蛙虹彩病毒病、鲈弹状病毒病、诺卡氏菌病等对大口黑鲈养殖危害较大。今天将大口黑鲈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要点做个总结。供大家参考:

一、蛙虹彩病毒病
病原: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该病毒是一种大型DNA病毒,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含氯消毒剂等敏感)。
流行特点:夏季高温季节较为多见,水温25℃以上高发,苗种期急性发作死亡率可达90%以上,成鱼养殖中病程较长,累计死亡率可达50%以上。
主要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体表肌肉溃烂,呈鲜红色,鳍基部常见红肿,或伴有鳃动脉扩张淤血呈“血窦”。

防控措施:
1.加强苗种检疫,选购无携带病原的苗种,放养鱼苗前,进行苗场检疫,检测大口黑鲈常见病毒如大口黑鲈虹彩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大口黑鲈弹状病毒等,选购无携带病原的苗种。
2.养殖密度要适宜育苗阶段,育苗驯食后应及时撤围网放大水面养殖或分塘,以降低养殖密度,减小发病风险。
3.强应激事件前,充分做好抗应激措施购买鱼苗或鱼苗分筛定塘前,需全面检测寄生虫,如确诊感染寄生虫务必处理好虫害,确保不带寄生虫入塘;
4.精细管理,水质清爽,合理投喂在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肥水产品以及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维持水体适宜的肥度和稳定性,确保溶氧充足,尽量减少水质波动;选择优质的饲料,适量投喂,切勿猛加料等。在流行高峰期,可定期拌喂百草冰丹、多维等清热解毒,增强体质;并在高发节点使用海联重碘、聚维酮碘等进行水体消毒,减少水体病原,降低发病风险。
注意事项:及时打捞死鱼,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二、鲈弹状病毒病(俗称“打转病”)
病原:鲈弹状病毒(该病毒是一种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棒状或子弹状,对含氯消毒剂等敏感)。
流行特点:主要危害苗种,3-4月、10-11月是主要流行季节,水温18-22℃高发,急性发作死亡率可达90%以上。
主要症状:病鱼在水中打转,体色变黑,体表出血,腹部肿大,内脏充血,偶见腹水,有的病鱼可见身体消瘦甚至出现弯曲。

防控措施:同虹彩病毒一样!
注意事项: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三、肝胆综合症
病原:加州鲈整个养成过程投料大,易得脂肪肝、肝脏肿大,胆汁不足等肝胆疾病,护理不好,造成体质下降,极易引起其他鱼病暴发与死亡。从病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肝病的形成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的,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另一类是继发性的,主要由于环境恶化、营养不均衡、应激、药物等所引起的。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原发性的肝胆病变较少,还没有分离出引起肝病的致病菌或病毒(例如人的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且目前所发生的肝胆病变也未见流行性,也就是说目前所发生的肝胆病变为继发性的疾病。
流行特点:苗种成鱼均常年可见,投喂高峰易发此病!
主要症状:游水明显,食欲不振,解剖可见肝脏发白、硬化、花肝等。

防控措施:建议先减料,使用肝肠护卫+领航号拌料调节糖脂代谢、减少肝脂沉积,缓解肝脏负担、改善肝功能,直至肝脏恢复正常状态。考虑到高温期氧化应激频繁(水温高、水质差),建议领航号与肝肠护卫一起拌料(还可以复配益生菌一起使用),效果更佳。
注意事项:科学投喂,根据天气变化灵活调整投喂量!

四、诺卡氏菌病(俗称“结节病”)
病原:鰤鱼诺卡氏菌(在内脏、肌肉等处形成白色结节,取结节部位制成涂片经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可见阳性丝状细菌)。
流行特点:主要危害成鱼,4-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为5-7月,水温25℃以上易发此病,病程较长,累计死亡率可达80%。
主要症状:患病早期,病鱼食欲下降、反应迟钝,体表出现点状出血点,发病初期在后肾或脊柱上可见结节;中后期体表溃烂出血,在整个内脏器官,鳃和肌肉中均可以见白色颗粒状结节。

治疗措施:
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海联重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介绍)。
内服:诺卡氏菌病预防有效,在养殖过程中可以从饲料上入手,建议冰鲜和颗粒料交替投喂。同时定期用一些中草药拌料投喂进行预防,如本草五加黄、百草冰丹、菌全清等。如果是投喂浮水饲料的,建议使用国标恩诺沙星100克+10%阿莫西林50克,同时搭配肝肠护卫保肝护肠,拌料20~30公斤内服,1天1次,持续5天~7天;
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五、柱状黄杆菌病(俗称“烂鳃病”)
病原:柱状黄杆菌(革兰氏阴性菌,鳃丝压片显微镜下可见团聚、杆状、细长、易弯曲菌体,常见摆动或滑行运动)。
流行特点:一般流行于4-10月,以夏季最为流行。水温15℃以上开始发病,20℃以上开始流行。
主要症状:病鱼体色变黑,离群独游,鳃丝腐烂,头部、鳍条等处有白色絮状物。

治疗措施:
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内服: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水产用)、盐酸多西环素粉(水产用)或氟苯尼考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六、细菌性肠炎病(俗称“肠炎病”)
主要病原:嗜水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等(在琼脂培养基上可形成圆形、边缘光滑、中央凸起菌落,显微镜下呈短杆状、极端单鞭毛、无荚膜的革兰氏阴性菌)。
流行特点:流行水温为18℃以上,25-30℃为流行高峰。从鱼种至成鱼均有发生。
主要症状:病鱼腹部胀大,肛门红肿,腹腔内常见淡黄色腹水,剖检可见肠壁充血发红、肿胀发炎,肠内有黄色黏液。

治疗措施:
外用:全池泼洒消毒剂溴氯海因粉(水产用)、海联重碘溶液(水产用)或次氯酸钠溶液(水产用)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内服:饲料拌喂恩诺沙星粉(水产用)、复方磺胺嘧啶粉(水产用)等(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
注意事项: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期间,开动增氧机,保障充足溶氧;及时打捞死鱼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避免大剂量频繁使用消毒剂、杀虫药。
九、水霉病
主要病原:水霉菌等真菌。
流行特点:多发生在初春季节。鱼体受伤、低温、水质污浊等因素容易诱发该病。可感染鱼卵和各种规格的大口黑鲈,尤其对受精卵、鱼苗和有伤口的成鱼危害较大,严重时可造成大量死亡,水温10-15℃易流行。
主要症状:鱼体鳞片脱落且附着有白色棉絮状绒毛,或者鱼体体表出现伤口,病鱼食欲不振并且体虚无力,最终漂浮水面死亡。

治疗措施:
1、在发病季节,对鱼进行操作时要小心,尽量避免鱼体受伤,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霉菌的染;
2、及时用一泼灵(水杨酸、二硫氢基甲烷)+海联重碘进行体表消毒处理。
注意事项:及时打捞死鱼,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调控水质、底质,保持水质清新良好。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