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乌鳢烂身病发病病因及防控措施

乌鳢烂身病发病病因及防控措施

更新时间:2024-11-13 14:30:38       来源/作者:《海洋与渔业》杂志

  

  乌鳢(Channa argus),隶属鳢科、鳢属,又叫生鱼、黑鱼,具有去瘀生新、滋补调养等药用价值;同时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激增,乌鳢养殖产业迅猛发展。作为“中国生鱼之乡”,也是全国最大的生鱼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的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目前乌鳢养殖面积达1.4万亩,年生产商品鱼9万吨,年产值已超过17亿元。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壮大,乌鳢病害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烂身病的发生让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乌鳢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笔者根据近年来的一线经验,就引起乌鳢烂身病发病病因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 以期为乌鳢的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1.jpg


一、乌鳢烂身病流行情况和发病症状

  乌鳢烂身病一般发生在冬春低温季节,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4月是流行高峰期。乌鳢发病初期,皮肤出现红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病鱼皮肤溃烂出血,病灶从表皮向肌肉内腐烂,严重者溃烂见骨,病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部位可在头部、背部、身体两侧不等。

2.jpg


二、乌鳢烂身病病因


1.病原菌感染

  目前,已报道发现引起乌鳢烂身病的病原菌有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舒氏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杀鱼爱德华氏菌、摩氏摩根菌、丝囊霉菌、拟态弧菌等。当鱼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菌入侵并在鱼体内进行大量繁殖,当病原菌数量到达一定的致病阈值且没有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可造成大量鱼体死亡。


2.机体损伤继发感染


  乌鳢生性凶猛,而且食量巨大,摄食过程中容易发生打斗抢食造成鱼体损伤;在养殖过程中拉网、过塘等操作不当,也可造成鱼体损伤;另外,感染寄生虫(如小瓜虫寄生可造成乌鳢皮肤溃烂)也是造成体表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养殖水体环境恶化或者天气骤变时,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快速繁殖并侵袭乌鳢裸露在外的伤口,乌鳢伤口继发感染造成皮肤溃烂而引起烂身病的发生。


3.水质恶化
  池塘是养殖对象生存的载体,养殖对象健康与否与养殖水体环境的好坏密切相关。pH值是衡量养殖水体好坏的一个综合指标,pH值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命活动以及疾病的发生等。一线跟踪发现,环境恶化情况下,pH值可以直接反映池塘水质的变化和乌鳢的健康情况。特别是养殖中后期(放苗5个月后),晴天下午养殖水体的pH值过低,乌鳢发生烂身病的概率极高,原因。
  (1)晴天下午养殖水体的pH值过低,水体中藻类开始老化,光合作用弱,产氧能力下降,到了夜间,池塘中生物生命活动和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会加剧池塘耗氧量,使下半夜池塘的溶解氧骤降。在低溶解氧的环境胁迫下,乌鳢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利用率极低,导致机体的免疫力逐渐下降。
  (2)低pH值环境条件下,因为溶解氧不足,池塘养殖水体中池塘底部的有机物质和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很难进行正向循环,使得水体环境进一步恶化,乌鳢长期在这种恶劣水环境的胁迫下,鱼体机体免疫力会急速下降。

  (3)在上述环境下,遇到天气波动,特别是开春(4-5月份)季节,池塘水温开始回升,细菌和寄生虫繁殖活跃,体质弱的鱼很容易受到攻击而发病,在病原菌的侵袭下继发感染而引起烂身病。


4.养殖密度过大


  在实际生产中,有些生产者把高密度和高产量等同起来,盲目的加大乌鳢的养殖密度。在养殖密度过大的情况下,随着大量高蛋白质饲料投入,养殖水体中排泄废物和残饵增多,若没有良好的水源进行及时更换,水体pH值快速下降,水质酸败后伴随一系列水质指标的恶化。高密度养殖下(超过0.8万尾/亩),如果总碱度偏低(少于60mg/L),钙镁硬度偏低(少于40mg/L),意味着天然生产力低,加之增氧设备配套不全和数量不足,藻类在中后期极其容易出现死亡而浊水,从而导致养殖水体的低溶解氧和低pH,由此诱发乌鳢“烂身病”。


三、综合防治


1.清塘消毒
  (1)池塘底部淤泥是滋生病原菌的天然培养基,放养前对池塘底部进行彻底的清淤、翻耕暴晒,可促进有机物的分解。清塘一般使用生石灰150~200千克/亩,或使用0.5ppm二氧化氯,以杀灭有害生物和病原体,为乌鳢的健康养殖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2)养殖用水各项指标应符合农业行业标准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水质标准》的要求。


2.合理的放养密度


  合理的放养密度对乌鳢的健康养殖至关重要,一般不要超过8000尾/亩。当乌鳢养殖密度超过池塘的承载量时,会造成乌鳢生活空间变小、排泄物增多、水体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增加烂身病发生的风险。


3.避免鱼体受伤


  在养殖过程中,放苗、运输、捕捞、筛鱼等要小心操作,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每次操作后,及时使用0.2ppm二氧化氯对池塘水进行杀菌消毒,以减少水体病原菌数量,避免引起烂身病。


4.选择优质健康苗种


  从具有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购买规格均一、健康优质苗种,苗种放苗前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及时发现病原体,从源头切断病原体的传播。


5.投喂优质饲料


  投喂营养全面、新鲜优质的饵料,配合饲料的质量和安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要求。投饵严格执行“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四定原则,由于乌鳢投饵量巨大,可以采用挂篓的方式定期对食场进行消毒。


6.加强养殖过程管理
  (1)早晚进行巡塘检查,坚持三看原则(看天、看水、看鱼),并做好巡塘记录。密切关注天气、水质和鱼体的变化情况,特别是温度骤变以及季节更替的时间节点,温度和气候的变化容易引起细菌滋生和乌鳢的应激反应,可以使用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对水体病原菌进行消杀。
  (2)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稳定。增加增氧设备提高水体溶解氧;定期使用益生菌如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和光合细菌进行水质调控;并定期采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高铁酸钾等底质改良剂改善养殖水体底部水质,以维持养殖水体的稳定。


  (3)提高鱼体抵抗力。定期拌服黄芪多糖,酵母提取物,酵母硒等免提增强剂,增强鱼体的体质,提高抗病力。


7.发病期间处理
  乌鳢一旦暴发烂身病,不要盲目使用抗菌药物,首先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对致病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再进行治疗,这样不仅可以对症下药,大大提高药物疗效,而且还可以避免抗生素的滥用而导致耐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此外,发病池塘要及时隔离病鱼,捞出病死鱼并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消毒发病池塘水体、捕捞用具和周围环境,避免感染未发病池塘。


  虽然目前乌鳢的养殖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乌鳢养殖病害防治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乌鳢养殖过程中,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加强日常监测和生产管理,加强疫病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助力乌鳢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