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鱼类脂肪肝的危害成因及应对策略

鱼类脂肪肝的危害成因及应对策略

更新时间:2025-01-06 10:18:43       来源/作者:海洋与渔业杂志


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鱼类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脂肪肝作为鱼类养殖中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疾病,不仅会影响鱼类生长性能和肝脏健康,还会严重威胁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系统阐述了鱼类脂肪肝的危害、形成原因及调控策略,以期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鱼类脂肪肝的危害

脂肪肝是一种以肝脏脂肪过量沉积为基本特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肝脏是动物机体新陈代谢器官之一,是鱼类脂质代谢的主要场所。据报道,鱼类摄食高能量饲料会破坏肝脏组织形态结构,导致肝脏脂肪过量沉积和脂质代谢机能紊乱,加剧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从而对鱼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在美国红鱼和吉富罗非鱼幼鱼研究中发现,高脂饲料会使肝细胞发生肿胀变形,脂滴空泡化增大增多,细胞核偏移等现象。高脂饲料会导致花鲈腹脂率升高,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增加,肝脏脂肪沉积加剧,内质网超微结构受损,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在珍珠龙胆石斑鱼中研究发现,摄食高脂日粮会降低肝脏抗氧化能力,诱导氧化应激。

二、鱼类脂肪肝形成的原因

1.饲料因素

饲料营养不均衡和饲料质量低劣是引起鱼类脂肪肝的主要因素。高糖饲料会对鱼类的肝脏脂肪代谢产生负面影响,诱导肝脏脂肪蓄积。高脂饲料会提高鱼类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含量,抑制肝脏脂肪降解相关通路,导致肝脏脂肪沉积和脂肪变性。高蛋白饲料会促进鱼类肝脏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导致肝内脂肪无法转运至肝外,造成肝脏脂肪过量沉积。饲料中缺乏胆碱、磷脂、维生素和蛋氨酸等物质会减缓脂肪分解速率,引发脂蛋白合成障碍,造成肝脏脂肪过量沉积。鱼油和脂类原料在饲料加工过程氧化会诱导鱼类氧化应激和肝脏脂肪代谢障碍,引起肝脏脂肪异常沉积。此外,饲料中含有毒素会导致鱼类肝脏受损,引起肝脏脂肪代谢紊乱,造成肝脏脂肪蓄积。

2.环境因素

重金属污染和化学药物过量可诱导鱼类脂肪肝的发生。养殖水体中重金属污染(铜、锌、铬、锡等)会降低鱼类抗氧化能力,加剧组织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破坏肝脏粗面内质网结构,导致肝脏脂质代谢紊乱,造成肝脏脂肪过量沉积。化学药物过量会导致鱼类肝脏线粒体功能障碍,造成肝脏脂肪蓄积,具体表现为三羧酸循环中的关键限速酶活性降低、呼吸链复合物酶活性与相关基因表达异常、脂肪酸β氧化速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及三磷酸腺苷含量减少。

3.生理状态

脂肪肝的出现与鱼类生理状态密切相关。幼鱼的肝脏脂肪积累显著高于成鱼,表明幼鱼对饲料脂肪的敏感度高于成鱼。在相同饲料条件下,欧洲鲈的肝脏脂肪沉积量显著高于金头鲷,表明不同品种鱼类对脂肪肝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此外,在斑马鱼的研究中发现,雌性斑马鱼的肝脏脂肪含量高于雄性斑马鱼,表明雌鱼对饲料中脂肪的敏感性高于雄鱼。

三、调控策略

1.外源添加剂

饲料中补充功能性添加剂能够缓解鱼类肝脏脂肪沉积。胆碱和α-硫辛酸均可通过抑制珍珠龙胆石斑鱼肝脏脂质合成,促进脂肪分解及脂质运输,调节脂质代谢相关酶活性,减少肝脏脂肪异常沉积,促进脂肪分解,改善脂肪肝变性。赖氨酸能够通过调节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α信号通路,促进草鱼脂肪分解,降低全鱼脂肪含量。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通过降低大口黑鲈肝脏脂肪含量和肝体比,减少脂肪生成,减轻肝脏脂肪过量积累,改善肝脏健康。胭脂鱼饲料中添加肌醇能够促进鱼体脂肪分解,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日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通过抑制草鱼肝脏脂质合成,促进脂肪酸β-氧化和脂肪分解,降低肝脏脂肪沉积,缓解肝脏脂肪氧化损伤。饲料中添加丙酮酸钙会显著改善金鲳鱼的生长性能,降低肝脏脂肪蓄积。日粮中添加辅酶Q10能够促进花鲈生长,增强肝脏线粒体功能,减轻肝脏脂肪过量沉积,缓解脂毒性。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添加柚子多糖能够促进肝脏脂肪分解,抑制肝脏脂肪生成,减轻肝脏脂肪变性,缓解肝脏氧化应激。饲料中添加小檗碱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促进脂质分解代谢,降低草鱼幼鱼肝脏脂肪蓄积。饲料中添加缩合单宁能够降低大口黑鲈腹脂率和肝脏脂肪含量,减轻肝脏组织空泡化、炎症浸润现象,促进肝脏脂质代谢,改善肝脏健康。

2.科学投喂

投喂频率是鱼类投喂模式的重要参数,适宜的投喂频率能够促进鱼类生长,降低患病率,缓解肝脏损伤,从而增加产量和产值。间歇性投喂能够使草鱼肝脏颜色鲜红,边缘清晰完整,且无脂肪浸润现象。随着饲料投喂水平降低,大口黑鲈幼鱼的全鱼粗脂肪含量、血清甘油三酯和血浆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表明较低的投喂水平能够降低鱼类肝脏脂肪沉积。此外,适当提高配合饲料的投喂频率可降低草鱼脂肪肝的患病率。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系统阐述了鱼类脂肪肝的危害、形成原因及调控策略,以期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鱼类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代谢疾病,会破坏肝脏组织形态结构,导致肝脏脂肪过量沉积和脂质代谢机能紊乱,加剧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从而对鱼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其主要由饲料营养不均衡、饲料质量低劣、重金属污染、化学药物过量及鱼类生理状态等因素引起。未来缓解鱼类脂肪肝的调控策略主要有2个方面:1)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选育对脂肪肝病有抗性的鱼类新品种;2)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时监控鱼类饲养环境和精准管理饲料投喂频率。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