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教授李安兴:为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护航
更新时间:2021-01-26 14:41:34 来源/作者:海洋与渔业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海水鱼寄生虫病防控岗位科学家。主要从事养殖鱼类寄生虫病和细菌病免疫防控研究。
发展水产养殖业,疫病防控是保障,尤其在推进绿色健康养殖发展进程中,这根弦不能松懈。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安兴教授为代表的国内鱼类疫病免疫防控研究专家,兢兢业业,风雨无阻,把足迹留给大海和山川,致力于破解渔业疫病防控难题,为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率先发出罗非鱼链球菌病害爆发预警
李安兴是行业内负有盛名的鱼病免疫防控研究专家,正是他,在我国率先发出罗非鱼链球菌病害大爆发的预警信号。他的预警,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提前做好链球菌病害的防控工作争取了时间,避免了行业遭受更大损失。他是如何做出这种科学预判的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自2004年开始关注海淡水养殖鱼类链球菌病害的研究以来,李安兴跑遍了广东省内主要的海淡水养殖区域,对主要养殖品种的鱼类进行流行病学调研。“我们用了三年时间,对养殖鱼类流行病学进行了全方位调查,发现链球菌的感染率挺高。”李安兴调查发现,不管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链球菌感染是存在一定的普遍性。
“在2005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从病死的罗非鱼中分离到链球菌。”李安兴告诉记者,“当然早前已有人从养殖鱼类中分离出链球菌了,但一直没有引起重视,而我们根据流行病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链球菌在鱼类的感染是比较普遍的,这种病有流行的趋势,但当时还不构成大规模的流行”。
早在2009年大爆发之前,他们在广州周边罗非鱼养殖区调研时也分离出罗非鱼链球菌,白云区江高镇和番禺海鸥岛已经陆陆续续出现了零星发病的现象。“当时已经出现了链球菌病害流行的苗头。”李安兴介绍。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国际上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关病害报道,比如南美的一些罗非鱼养殖区域,已经爆发了链球菌病害。”而此时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养殖规模和产量快速增长。李安兴说:“注意到这些产业发展情况之后,我们就推测,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发展很有可能会受到链球菌病的影响和威胁。”
更重要的是当时罗非鱼养殖业出现了两个方向的变化。“养殖效益凸显之后,养殖户普遍加大了养殖密度,进行单养;另一方面,以前普遍使用的是沉料,到2007年基本转投膨化料。”养殖方式方法的变化更加深了李安兴的担忧。“根据链球菌病害在国外的流行情况,我们当时推测国内不太可能逃脱这种病害。”
结合我国罗非鱼产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和国外的前车之鉴,李安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预判,在2006年,他在行业权威媒体专门就此公开发表文章,率先在行业内发出预警,提醒行业要警惕链球菌病爆发,提前做好防控。这比2009年病害大爆发提前了三年,为我国罗非鱼行业科学防控链球菌病赢得了时间。
一“战”成名蜚声行业
作为我国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李安兴对水产寄生虫的研究情有独钟。在关注罗非鱼链球菌病害之前,他一直重点研究海水鱼疫病免疫防控。
“从2000年开始,我们就开始研究刺激隐核虫病。海水鱼如卵形鲳鲹的病害比淡水鱼类更加严重,一旦发病,则病发如山倒很难控制,往往给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李兴安告诉记者,刺激隐核虫病是海水养殖鱼类比较常见的寄生虫病。以前养殖密度比较低的时候,一般不会发病,但在海水网箱养殖环境下,密度达到饱和状态,虫子就会大量繁殖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养殖鱼类发病导致大量死亡,而且一旦死亡就很难控制,容易全军覆没。每年的春、夏、秋养殖季都是发病高峰期,这也是海水养殖最大的病害风险。
据了解,李安兴对刺激隐核虫病的研究一直处于行业前沿。他曾运用刺激隐核虫病科学防控技术化解了一场因为网箱养殖大面积死鱼而引发的渔民集体上访的社会性事件,广受赞誉。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水东湾是海水养殖重镇,鲳鱼等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效应。2003年,这里发生了一场空前疫情,大量网箱养殖的海水品种(鲳鱼)突然暴毙,养殖户血本无归。他们把死鱼的原因归咎于岸上工厂排污导致,引发了渔民规模上访的集体性事件,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形势迫切,李安兴受邀前去调查。“到现场看了死鱼后,我们对鱼的死因就心中有数,其实就是刺激隐核虫病引发的死鱼,很典型的一种病害。”而在此之前,当地水产技术专家曾拿着死鱼到处去化验检查,都没有查出原因。
“经过详细调查之后,我们形成了一份重要的报告,指出当地出现的严重疫情,死鱼主因是刺激隐核虫病引发所致。由于网箱养殖密度太大,遇上高温天气,水里的寄生虫(刺激隐核虫)大量繁殖,造成鱼的感染,引起死亡。”李安兴从病害防控方面科学分析了疫情发生的根本原因,报告有理有据,很快安抚了渔民的情绪,帮助当地政府平息了风波。
“网箱养殖鱼类发病的原因有很多,跟养殖环境有很大关系,正如前面提到的事件,企业的排污或多或少脱不了关系,由此造成海水环境污染。通常台风过后,大量鱼表皮受伤,也很容易感染发病,导致大量死鱼,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另外网箱养殖密度大,对流不畅,也容易引起虫子大量繁殖。最容易让人忽视的是养殖网箱的管理,养殖时间久了,网底沉积的底泥很厚,水里的氨氮含量就会增高,导致鱼的抵抗力下降,就给了虫子可乘之机,疯狂生长。前面说的基本是诱因,导致鱼大量死亡的致命原因就是刺激隐核虫病。”时隔多年,李安兴仍然对当时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
经此一疫,李安兴一“战”成名,奠定了他在海水鱼病害防控尤其是刺激隐核虫病防治的行业地位。此后,他曾多次受农业农村部的组织邀请,到全国各地包括福建、浙江等地调查处理海水鱼发生的病害问题,系统研究科学防控策略。这些宝贵的经历为他以后成功研发刺激隐核虫灭活疫苗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撑。
疫苗免疫研发初显曙光
所有的研究都是为了服务生产。无论是罗非鱼链球菌病害防控还是防治刺激隐核虫病,在搞清楚致病原之后,李安兴提出了“疫苗免疫研究方略”。
自2009年以来,以李兴安为带头人的专家研究团队开展了罗非鱼疫苗的研究。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他们研发出一种链球菌全菌灭活疫苗,并建立了适合生产实际需要的疫苗免疫方式和免疫流程。目前疫苗已经通过了临床试验,进入申报阶段。
经过二十多年的技术攻关,李安兴不仅攻克罗非鱼链球菌病害疫苗免疫技术难题,还在研究刺激隐核虫病防治难题上取得重大成果突破,研制出刺激隐核虫灭活疫苗。据了解,疫苗在实验阶段成效显著,在金鲳、石斑等海水鱼上使用效果明显,相对保护率达到80%以上。
李安兴指出,从海淡水鱼养殖业的长远发展考虑,疫苗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的是行业的进步,是推进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绿色发展,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必要的技术手段。“无论是罗非鱼链球菌病还是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的疫苗免疫,目前在操作上还不够成熟,这是接下来我们要去解决的问题。”
“现在关键要看市场需求。如果需求强烈,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注射操作的问题也将很快迎刃而解。”李安兴告诉记者。
而据记者最新了解,国外已经开始使用机械化给鱼注射疫苗,我国也有科研院校正在研发自动化打针注射器。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