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高发病害之大口黑鲈诺卡氏菌病及防控措施
更新时间:2024-12-04 09:52:41 来源/作者:科学养鱼
一、病原生物学特征
大口黑鲈诺卡氏菌病的病原为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属于放线菌目、诺卡氏菌科、诺卡氏菌属,是一种好氧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弱抗酸性,呈细长分枝状,常断裂成杆状至球状体,无运动能力,不生孢子。菌体直径0.2~1.0μm,长2.0~5.0μm,丝状体长10~50μm(图1)。菌落呈白色或淡黄色,形态为沙粒或花瓣状,粗糙易碎,边缘不规则,表面有时凸起形成皱褶,如培养时间超过2周,会形成疣状的致密坚硬菌落。诺卡氏菌细菌生长缓慢,在28℃固体培养条件下,需5~14 d形成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诺卡氏菌会形成菌膜,浮于液面,液体澄清。液体培养初期为没有横隔的菌丝体,逐渐变为长杆状、短杆状,以至球形,有时产生菌丝。其最适温度为25~28℃;生长的盐度和pH范围分别为0~4.5和5.8~8.5。
图1 鰤鱼诺卡氏菌形态
(A.肾涂片革兰氏染色呈阳性;B.光学显微显形态)
二、流行及临床病理特征
大口黑鲈在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加重,鱼开始表现出反应迟钝、食欲下降、上浮水面等症状,部分鱼体表出现创伤、溃烂出血、鳍基充血等现象,并伴有肛门红肿,腹部肿大,并逐渐死亡。部分严重感染的病鱼可见眼睛膨大凸起,鳃丝出现大量白色结节,尤以秋冬季常见。解剖观察发现,肿大的腹腔内有少量透明或淡黄色液体,在肝、脾、肾、心脏、胆囊和鳔等内脏组织中有乳白色或淡黄色结节出现,直径0.1~0.2cm,大者可达0.5cm以上,其中肝脏、脾脏和肾脏的结节数量较多,几乎布满整个器官表面,其他内脏组织较少,部分病鱼在肾脏处形成巨大的囊肿物(图2)。脾脏和肝脏中结节常分布整个器官,结节中心由坏死的细胞碎片和菌落聚集组成,结节外层常有纤维细胞包围,细胞界限不清晰。肾脏组织分布大小不一的结节病灶,其结构异常致密,分界显著,严重时在后肾中可观察到大的囊肿。在病变肌肉组织中,肌纤维不规则聚集呈团块状,肌肉间隙加宽,部分病鱼肌肉有白色结节。
图2 大口黑鲈诺卡氏菌病临床症状
(A.鳃结节;B.内脏结节)
三、疾病诊断
(1)临床症状诊断。病鱼常会表现出嗜睡、厌食、体重减轻以及对外部刺激反应迟钝,可以观察到多处皮肤溃疡。解剖检查则更为直观地揭示了内脏器官的病变,特别是在鳃、心脏、脾脏、肾脏和肝脏等器官,会出现明显的白色结节,直径在1到5mm之间。
(2)显微镜检查。从病鱼的体表溃疡处或内脏的白色结节中取样,用解剖刀细致切碎后,放置在载玻片上并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大量细长、静止不动、分叉且聚集成草堆状的诺卡氏菌体。进行触片检查,特别是针对脾脏、肾脏和肝脏等内脏组织。通过用带钩的镊子轻轻夹住组织器官的一部分,用无菌手术刀切断另一端,将新鲜断面轻轻触碰载玻片以制作触片。将触片在酒精灯上方微微加热以固定样本,再使用吉姆萨或Diff quick等专用染色液进行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诺卡氏菌呈现出无孢子的长杆状形态,有时也可见分枝状、丝状以及弱抗酸性的菌体特征。
(3)细菌分离鉴定。为了进一步确认病原体,可从脾脏、肾脏和肝脏等内脏器官进行细菌分离。28℃下在BHI琼脂上培养3~7 d,培养结果会显示出干燥、蜡状且表面皱缩的白色或淡黄色菌落,其边缘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对这些菌落纯化后,进行革兰氏染色,结果会呈现出阳性,菌体主要呈现为长杆状且无孢子,偶尔也可以观察到分枝状、丝状以及弱抗酸性的特征。
(4)核酸检测。为了更精准诊断,可采用核酸检测方法。提取病鱼组织的DNA样本,选择特定的诺卡氏菌检测引物进行PCR扩增。这里推荐使用的引物组合是上游引物Noc-f(5’-CACCTACGAAAATCCCATTTGGT-3’)和下游引物Noc-r(5’-CATCGGATTGGATFCAA GGACCTTGA-3’),能特异性地扩增出156 bp的DNA片段。扩增完成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来检测结果,根据是否出现目标条带来判定是否存在诺卡氏菌感染。如果需要更深入的鉴定,还可以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通过核苷酸序列比对来确定具体的菌种。
四、疾病防控措施
由于诺卡氏菌能够损伤免疫器官,并且药物难以渗透到肉芽肿组织中杀灭病原菌,因此在感染初期使用抗生素治疗虽然有效,但长远来看,预防才是关键。
(1)投苗前的准备工作做足。池塘必须经过彻底的晒塘、清淤和消毒,这样可以有效清除底泥中的病原菌。
(2)养殖过程做好水质维护。特别是在养殖的中后期,需要密切关注并改善水体环境。诺卡氏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弱酸性pH和水质恶化的情况下容易暴发,应加强改底,每月2~3次,并适量使用生石灰等物质,以维持底部的弱碱性环境,从而抑制诺卡氏菌的生长。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水质,确保水质清爽且溶氧充足,为大口黑鲈创造良好的水生环境。
(3)饲料选择与投喂管理。饲料的选择和投喂方式也对防控诺卡氏菌病有重要影响。应选择优质的大口黑鲈饲料,并尽量减少冰鲜鱼的投喂,因为冰鲜鱼可能携带诺卡氏菌病原。同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保健成分,以增强鱼体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4)监控与早期干预。加强巡塘和定期打样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发现疑似病鱼,应立即送往专业机构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便科学诊断和精准用药。在发病早期使用敏感的国标抗生素和消毒剂进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该病带来的损失。在发病高风险点,如加水、换水、拉网作业以及虫害导致鱼体受损时,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使用高效且温和的消毒剂,如复合碘,对水体进行全面消毒,以消灭或抑制水体中的病原菌,从而切断其传播途径。同时,定期对池塘底部进行消毒,可以有效减少底部水体中的病原菌数量。
(作者: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苏友禄)
每日更新
重点推荐
友情链接
【政府部门】: 农业农村部 |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站
【科研院所】: 华南农业大学 | 中山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上海海洋大学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