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导读  >>  鱼类专题  >>  养殖鱼类白肝、花肝问题综合分析

养殖鱼类白肝、花肝问题综合分析

更新时间:2024-12-05 15:15:29       来源/作者:实话水产


一、发生原因

一)饲料相关因素

1、营养失衡
  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比例不当是引发鱼类肝脏问题的重要原因。对于肉食性鱼类,其天然食性决定了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高需求,对糖类的利用能力弱。当饲料中糖类含量过高时,它们无法有效代谢,多余的糖类在肝脏中堆积。而对于杂食性和草食性鱼类,若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比例不符合其生长阶段需求,如蛋白质缺乏或脂肪氧化,会影响肝脏正常功能。例如,长期投喂高脂肪饲料,会使肝脏负担过重,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引发脂肪肝,进而导致肝脏颜色改变,出现白肝或花肝。

2、饲料变质
  饲料储存不当,如在潮湿环境下,易发生霉变。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等多种霉菌毒素,会对鱼类肝脏造成严重损害。这些毒素进入鱼体后,会干扰肝脏细胞的正常代谢过程,破坏肝细胞的结构,使肝脏功能逐渐下降,长期作用下,引发肝脏病变,表现为白肝、花肝。

(二)水质问题

1、有害物质超标
  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长期超标对鱼类肝脏危害极大。氨氮过高会影响鱼体的渗透压平衡,使鱼体代谢紊乱,肝脏作为重要的代谢器官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亚硝酸盐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鱼体缺氧,肝脏细胞在缺氧环境下功能受损。此外,重金属离子等其他有害物质在水中积累,也会损害肝脏细胞。

2、溶氧量低

水中溶氧量长期不足会使鱼体处于缺氧状态。鱼类为了维持生命活动,会启动无氧代谢途径,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在体内积累会影响肝脏的酸碱平衡和正常代谢。同时, 缺氧会使肝脏细胞的有氧呼吸受到抑制,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肝细胞功能障碍,引发肝脏病变。而且,溶氧量低还会使水中有害物质的毒性增强,加重对肝脏的损害。

 3、水质波动大
 水温的突然变化、pH值的剧烈波动等都会引起鱼体的应激反应。在应激状态下,鱼体的内分泌系统紊乱,会分泌一些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和功能。例如,水温骤降可能使鱼体的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未被消化的物质在肠道内发酵,产生的有害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肝脏。

(三)药物滥用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可能会频繁使用抗生素、杀虫剂等药物。这些药物在杀灭病原体的同时,也会对鱼体产生毒副作用。许多药物需要经过肝脏的代谢转化,过量使用会使肝脏负担过重,损伤肝脏细胞。一些药物还可能在肝脏内蓄积,长期作用下,破坏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肝脏出现白肝、花肝现象。

(四)病原感染
  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鱼类后,会侵袭肝脏。例如,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感染会引起肝脏炎症,使肝细胞坏死、崩解,肝脏的外观和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一些病毒感染可能会干扰肝脏细胞的核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寄生虫在肝脏内寄生或移行过程中,会破坏肝脏组织,引发局部炎症反应,长期发展导致肝脏病变。

(五)肉食性鱼类糖代谢问题

1、利用能力有限
    肉食性鱼类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了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为主要能量来源。它们体内参与糖类代谢的酶活性较低,对糖类的氧化分解能力差,无法像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那样有效利用糖类产生能量。当摄入高糖饲料时,糖类在体内不能及时代谢,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平衡。而且,它们对糖类转化为糖原和脂肪储存的能力也有限,过多糖类在肝脏中堆积,损害肝脏。

2、血糖调节能力不足
  肉食性鱼类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效果差,缺乏有效的血糖反馈调节机制。摄入糖类后,血糖升高幅度大且下降缓慢,高血糖状态持续对肝脏细胞造成损害,影响肝脏功能。

3、对高糖饲料适应性差
  其消化系统短,肠道中淀粉酶等消化糖类的酶含量少,对高糖饲料中的淀粉等糖类消化吸收困难。过量糖类在肠道内发酵,产生有害物质,同时,高糖饲料引发的高血糖会导致代谢紊乱,损害肝脏、肾脏等器官,影响鱼体免疫功能。

4、与其他营养物质的代谢相互影响
  糖类代谢异常会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如抑制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反之,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问题也会加重糖代谢紊乱,进一步损害肝脏。
 二、危害

(一)生理功能障碍
  肝脏是鱼类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之一。白肝、花肝的出现意味着肝脏功能受损,其代谢功能下降,影响鱼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转化和利用。例如,对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紊乱,会导致鱼体生长所需的能量和物质供应不足,使鱼的生长速度减缓。同时,肝脏解毒功能降低,无法有效清除体内的毒素,这些毒素在体内积累,会进一步损害其他器官和组织。而且,肝脏参与的合成功能,如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等的合成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鱼体出现凝血异常、渗透压失衡等问题。
 (二)免疫功能降低
  肝脏在鱼类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参与免疫防御和免疫调节。当肝脏出现白肝、花肝病变时,这些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鱼体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例如,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减弱,无法有效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到影响,不能及时产生足够的抗体。这使得鱼体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侵袭,增加了疾病的发生几率。而且,一旦发病,由于免疫功能受损,鱼体的康复能力也较差,治疗难度增大。
 (三)影响养殖效益
  白肝、花肝病变严重的鱼体死亡率较高,尤其是在疾病流行季节或受到其他应激因素影响时,死亡数量会显著增加。即使一些鱼没有死亡,但由于肝脏病变导致生长缓慢、体型瘦小、肉质变差等,其商品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这种损失更为明显,会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益。而且,为了治疗和预防肝脏疾病,养殖户需要增加药物和其他养殖管理成本,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三、防治方法
 (一)优化饲料管理
  1、选择优质饲料
  养殖户应选择质量可靠、营养均衡的饲料。对于不同食性的鱼类,要根据其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例如,肉食性鱼类饲料应适当降低糖类含量,提高优质蛋白质和脂肪比例;杂食性和草食性鱼类饲料要保证各种营养成分全面且比例合理。同时,要注意饲料的新鲜度,避免购买有霉变迹象的饲料。在购买饲料时,可以查看饲料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成分表等信息。
  2、合理投喂
  根据鱼的生长阶段、体重、水温、水质等因素合理确定投喂量和投喂次数。在鱼类幼鱼阶段,由于生长速度快,需要适当增加投喂次数和投喂量,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投喂。随着鱼体长大,逐渐调整投喂方案。在水温较低的季节,鱼的食欲下降,要减少投喂量。同时,要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当出现摄食减少时,要及时查找原因,如是否水质恶化、鱼体患病等,避免饲料在水中残留过多,污染水质。
 (二)改善水质环境
  1、定期检测水质
  定期对养殖水体的水质进行全面检测,包括水温、pH值、溶氧量、氨氮、亚硝酸盐、重金属离子等指标。一般每周至少检测一次,在高温季节、鱼病高发期或雨后等关键时期,要增加检测频率。通过检测,及时了解水质变化情况,为采取相应的水质调控措施提供依据。
  2、加强水质调控
  根据水质检测结果,采取有效的水质调控措施。当溶氧量不足时,及时开启增氧机,增加水中溶氧量。可以在养殖池中合理布置增氧机,保证水体溶氧均匀。对于氨氮、亚硝酸盐超标问题,可以通过换水、使用微生物制剂等方法解决。例如,向池中投放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它们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物,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同时,要注意保持水体的pH值稳定,避免pH值过高或过低对鱼体造成损害。当pH值异常时,可以使用酸碱调节剂进行调节,但要注意使用量和方法,避免对鱼体和水质造成二次伤害。
 (三)科学用药
  1、谨慎使用药物
  在养殖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药物的使用,特别是抗生素和杀虫剂等。在预防疾病时,可以通过增强鱼体免疫力、改善水质等方法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不是依赖药物预防。当鱼体发病时,要准确诊断疾病,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盲目使用药物,尤其是一些未经许可或质量不明的药物。
  2、使用保肝产品
   在饲料中可以适量添加一些保肝药物,如姜黄素、虾青素、胆汁酸、维生素C、维生素E等。姜黄素与胆汁酸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减少脂肪在肝脏中的沉积,保护肝脏细胞。虾青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清除自由基,减轻肝脏细胞的氧化损伤,增强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添加保肝药物时,要按照产品说明合理使用,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周期。
 (四)预防病原感染
  1、做好消毒工作
  在放鱼前,要对池塘进行彻底清塘消毒,可以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剂,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寄生虫卵等。在养殖过程中,定期对工具如网具、捞具等进行消毒,可以使用高锰酸钾溶液等浸泡消毒,防止工具携带病原体在不同池塘或鱼群之间传播。
  2、增强鱼体免疫力
  通过合理的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等措施增强鱼体的免疫力。此外,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免疫增强剂,如β-葡聚糖、黄芪多糖等。这些免疫增强剂可以激活鱼体的免疫系统,提高鱼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要注意避免鱼体受到过度的应激,减少因应激导致的免疫力下降。在捕捞、运输、换水等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鱼体的刺激,操作要轻柔、迅速。

重点推荐

1/1

咨询服务:020-34466381 | 合作服务:18620920190 | 会员服务: 020-34466381

地 址: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市南路4号段广东海洋与水产高科技园4号楼 邮编:511453

粤ICP备2020080301号

Copyright 2006-2019广东省水生动物卫生协会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